光阴似箭,如今,已经退休20年的吕大珍认为,即使是老年人也应该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。
多年以来,他和科室成员拧成了一股绳,战斗在昭通这方热土上。战争岁月残酷万分,医院每天要收治无数的伤员,送到医院的伤员伤情都比较复杂,但很多前线的战士,只要是轻伤,简单包扎之后便会毫不犹豫重返战场,为保卫国家浴血奋战。
现在,逢年过节他回到红河时常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说昭通的巨变,也邀请他们来昭通看看。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但我这大半辈子见证了昭通的大发展,我也是昭通人了。1989年,何志明转业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,从此扎根昭通。刚来昭通,城市发展非常缓慢,以前昭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,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,但是经过这44年的发展,昭通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今非昔比,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。昭通日报特别推出我与共和国同龄,邀请祖国的同龄人讲述亲身经历的难忘故事,回顾和感受昭通74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,向祖国74周年华诞献礼,共忆流金岁月,共话时代发展。
新中国成立那年,何志明出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一个小山村。到部队后,何志明严格要求自己,刻苦训练。城有水则秀,居有水则灵。
历届巧家县委、县政府坚持以战略性、前瞻性眼光规划着巧家的城市建设、谋划着巧家的城市未来,用大思路谋划、大手笔规划,努力把巧家建设成为一个湖光山色、功能齐全、人居和谐的崭新城市。围绕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六大要素,建设巧家县蒙姑镇滑翔伞基地,以马树湿地为核心建设马树生态旅游景区、凯希曼·文旅乐园等,着力打造巧家文化旅游一体化品牌,将得天独厚的文旅和生态资源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区域竞争力、发展推动力。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、一座座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、有序顺畅行驶的车辆、徜徉于公园广场的人群……构成一幅幅色彩灵动的流动画面,彰显着这座小城带给人们的舒适与惬意,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,尽收眼底。巧家充分挖掘优势资源禀赋,通盘考虑空间布局、生态建设、资源开发、产业提升、历史文化传承等,构建山、水、城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,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谋划美丽乡村、休闲度假、城市景观休闲等旅游业态,加快推进七里漂浮码头、县人民医院康复楼、北门滨江旅游中心等项目建设,促进文化+旅游融合发展。
这里的风景太美了,没想到站在阳台就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致,感觉诗和远方就在眼前。家住北门安置区的张桂美是土生土长的巧家人,她见证了北门从泥瓦房蜕变成高楼大厦。
自从搬迁到安置区后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生活质量提高了,老人看病非常方便,小孩读书离学校也很近。主次干道上机动车礼让行人,文明有序。近年来,巧家县委、县政府深入贯彻省委3815战略和系列三年行动要求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结合移民搬迁安置打造巧家县特色旅游城镇的目标和市委、市政府对巧家两区一地新发展定位,以高峡平湖、湖滨生态旅游城市为主体,借助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东风,扎实做好产、城、人三篇文章,紧扣建设湖滨美丽城市目标,立足一面山、一江水、一座城的资源禀赋,高起点谋划中心城区建设,高标准规划城市景观,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高品质新巧家。如今,驱车驶过巧家的大街小巷,道路旁绿树成荫、风景秀丽。
天生夜市占地1.5万平方米,有商铺门面90个,固定摊位104个,非固定摊位100余个。志愿者身穿红马甲,成为传播文明理念的亮丽风景线……4395户棚户区和64个老旧小区的顺利改造,新建和改扩建城区道路11条,新建公园和景观节点13个,实施灯明景靓工程27个,三纵四横的干道路网全面贯通,基本形成15分钟生活圈,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为城市承载力的提升不断增加砝码。建成后,将由滨江绿道串联各功能节点,让滨湖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,促进巧家继续由山地城市向山、水、城一体化城市发展。城市发展的每一处细微变化,都回响着巧家人民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。
来自昆明的张先生边欣赏风景边感叹。近年来,巧家把发展夜经济作为提升城市形象、繁荣商业经济、扩大就业规模的有力举措,通过优化布局、规范经营、提升服务等,不断丰富夜间消费新业态、新产品,有效带动了人民群众购物、餐饮、娱乐、文化等消费需求,带动了经济多元化发展,让夜市经济成为稳就业、保民生、促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。
顺锋起笔 刻画品质之城环境好了,生活便利,现在住在大楼房里真的太舒服了。巧家紧紧围绕移民能致富目标,强化移民技能培训,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移民转移就业力度,外输内拓促进移民充分就业。
商户李富勇表示,天生夜市人流量大,一般要从下午6时忙到凌晨2时,在这里做生意,收入有保证,他有很大的创业信心。9月28日,巧家县举行湖滨旅游开发蒙姑滑翔伞活动。城市建设不遗余力,发展变化日新月异。谈及小区的条件,居民们赞不绝口。着力抓好24896名移民劳动力稳定就业,引进了8家人力资源公司进驻移民安置区并常态化开展就业招聘,组织党员干部送岗上门、驻点服务、入户动员,推送岗位信息2万余条,实现稳岗转移就业2000余人,向县外输出移民劳动力21379人,实现了移民高质量就业。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。
黄开瑜 摄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一批批推动产城融合、能级提升的重大项目持续推动,让城市框架持续拓展,一座产、城、人融合发展的品质之城已然呈现。漫漫历史,悠悠岁月,巧家这座湖滨小城的变化就藏在日月星辰的更替之间。
谈及搬迁后的生活,巧家县七里安置区的移民陈生尧感到很幸福。在县委、县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,移民群众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,真正走出了一条从移民到富民的康庄大道。
居民小区内环境优美、干净整洁。巧家立足临江18公里岸线的优势,做活水文章,规划有行、有座、有景、有活力的滨江景观体系,打造集城市文化、品质生活、生态功能、活动空间于一体的一廊三湾多点湖滨公园。
而今,巧家这座美丽的湖滨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矗立在金沙江畔,千帆竞发,驶向未来谈及搬迁后的生活,巧家县七里安置区的移民陈生尧感到很幸福。一项项改变如清风扑面,以小切口撬动城市大变化,蜕变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巧家城市风貌悄然提升,高品质湖滨宜居城市初见雏形,民生福祉不断增进,文明风貌处处彰显。
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。建成后,将由滨江绿道串联各功能节点,让滨湖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,促进巧家继续由山地城市向山、水、城一体化城市发展。
以前觉得城区很小,一会儿就能逛完,现在完全不一样。巧家县有大中型水库移民6.46万人,已核定登记后扶人口4.86万人。
近年来,巧家把发展夜经济作为提升城市形象、繁荣商业经济、扩大就业规模的有力举措,通过优化布局、规范经营、提升服务等,不断丰富夜间消费新业态、新产品,有效带动了人民群众购物、餐饮、娱乐、文化等消费需求,带动了经济多元化发展,让夜市经济成为稳就业、保民生、促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。城有水则秀,居有水则灵。
9月28日,巧家县举行湖滨旅游开发蒙姑滑翔伞活动。主次干道上机动车礼让行人,文明有序。志愿者身穿红马甲,成为传播文明理念的亮丽风景线……4395户棚户区和64个老旧小区的顺利改造,新建和改扩建城区道路11条,新建公园和景观节点13个,实施灯明景靓工程27个,三纵四横的干道路网全面贯通,基本形成15分钟生活圈,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为城市承载力的提升不断增加砝码。顺锋起笔 刻画品质之城环境好了,生活便利,现在住在大楼房里真的太舒服了。
在县委、县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,移民群众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,真正走出了一条从移民到富民的康庄大道。通讯员 颜 微 姜连聪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 闫科任 摄。
城市建设不遗余力,发展变化日新月异。谈及小区的条件,居民们赞不绝口。
来自昆明的张先生边欣赏风景边感叹。今年63岁的王瑜凤笑着说。
© 1996 - 2019 恶居下流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金箔路